发布日期:2025-07-16 浏览次数:
厦门是著名的侨乡。近年来,在新时代侨务工作背景下,厦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以下简称厦门市侨联)以“守正创新”为工作主线,积极探索为侨服务新路径,构建起“暖心、聚力、赋能”三位一体的侨务服务体系,通过数字化赋能、平台化运作、项目化推进,打造出具有厦门特色的为侨服务新模式,让侨界群众切实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厦门市侨联成立75周年。75载风雨兼程,厦门市侨联始终坚守“以人为本、为侨服务”宗旨,紧密围绕中心大局,在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为厦门的发展和海外侨胞的福祉作出贡献,谱写为侨服务新华章。今日推出厦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守正创新·为侨服务”系列报道第二篇。
早在15世纪,厦门湖里就有禾山华侨先祖漂洋“过番”,前往海外谋生。如今,湖里区仙岳山上的仙岳山福德文化广场片区已成为两岸及港澳地区同胞、海内外侨胞来厦参观交流、寻根谒祖、共叙乡情的必访之地。
据了解,仙岳山福德文化广场片区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分布着湖里区侨文化馆、湖里区闽台文化交流馆、仙岳山土地公庙、厦门天竺岩寺、厦门仙岳书院、福德文化广场等六个具有华侨特色的场所。片区内有着丰富的华侨历史文化资源,集参观交流、学习培训、活动论坛、研学互动、寻根谒祖等功能为一体,接待了大批海内外侨胞,举办了多场“侨”品牌活动。
福德文化广场中设有文化长廊、休闲长廊、十二生肖文化石雕、四季花卉区和群众性舞台。该广场以福德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成为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持续互动的交流场所与广大市民的休闲好去处。2023年侨家乐·福建省华侨美食风情文化节厦门湖里专场在此举行,吸引了400多位侨界代表参加。
仙岳山福德文化广场片区内的湖里区闽台文化交流馆一楼,按照功能划分为闽台文化交流展厅、多功能展厅、户外露台展示活动区等板块,展示了一幅幅湖里对台交流图片以及涉台历史与文物古迹等。除了参观访问,馆内还设有接待室、多功能会议厅等场所。2023年,福建省侨联“侨史留芳——闽籍百名侨杰风采录”系列活动之一——徐四民纪念座谈会在该馆举办,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庚精神研修班的海外侨领,厦门侨资企业协会的侨商、侨企代表,华侨徐四民的家属、堂亲代表共约130人参加座谈会。
湖里区闽台文化交流馆二楼以历史为经线、以人物为纬线,展现了“移民史诗”“家国情怀”“同心聚力”“筑梦中华”四个篇章,通过文史档案、情景模拟、多媒体互动等多种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了近百年来禾山华侨的发展故事。在这里可以沉浸式感受陈楚楠、徐四民、黄登保、萧岗等60余名湖里华侨心系祖国、情系桑梓的动人故事。除了华侨人物故事,馆内还展示具有特色的侨批侨汇,以及出洋祖先回乡盖的“番仔楼”。
据悉,仙岳山土地公庙历史悠久,始建于宋朝,集闽南多种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体。发源于此的仙岳山福德文化节自2008年起每年举办,逐渐成为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的联谊交流盛会。2011年,仙岳山“福德信俗”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1月,仙岳山土地公庙被厦门市台办授予“海峡两岸(厦门)交流基地”称号。
在“福德信俗”联结下,仙岳山土地公庙成为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归乡寻根的重要目的地,年均接待信众70万人次,其中海外华侨华人近3000人次。截至2024年,仙岳山福德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十六届。文化节先后在国内外多地轮流举办,逐渐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两岸及海内外同胞交流交往、深化海峡两岸民心相通的重要品牌活动。
临近仙岳山土地公庙的厦门天竺岩寺,于2002年经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批准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该寺内设有天竺岩寺慈善基金,其中也汇聚了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善心。据悉,每年天竺岩寺举办“浴佛节”等佛教节日活动时,常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华侨华人齐聚参与。同时,该寺积极赴东南亚各地开展交流活动,以佛教文化为纽带增进与海外华侨华人联系沟通。
厦门市仙岳书院坐落于仙岳山山腰处,活动区内九游娱乐设有多功能厅,能容纳上百人,常年举办经典研习、雅集沙龙、线下聚会、亲子派对等各类活动。近年来,湖里区多次在此组织活动,邀请两岸及港澳地区、海内外的华裔青少年参与,使其在活动中了解中华文化,增进交流与联谊。
近年来,华裔青少年文化专题活动不断有新侨胞和华侨新生代加入,规模持续扩大。仙岳山福德文化广场片区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传统,以及雍容大度的和谐特质,成为维系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后代与祖(籍)国和家乡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结的重要场所和纽带,以及展现湖里侨乡文化的重要窗口和缩影。(林林 林芳)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