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09 浏览次数:
桨影翻飞,浪花飞溅,汗水滚烫……一帧帧“猛龙过江”的速度与激情,一幅幅人龙共舞的热血图景,一场场荡气回肠的水上盛宴,当鼓声、号子声与呐喊声交织,这是最嘹亮的体育口号!扒龙舟,是佛山人的童年记忆;色彩斑斓的龙舟,是漂泊异乡游子的乡愁,更是佛山人的生活情感寄托。以龙舟为精神图腾,早已深深融入到佛山人的血脉中。
“宁可煲烂,不可扒慢!”在佛山人的眼中,龙舟不是船,而是他们的脊梁骨,佛山人对胜利的执着追求,永不服输、绝不认怂的龙舟精神,恰恰可浓缩为佛山这座城市的体育性格,也是最为接地气的城市表达,更与广东秉持的“敢于拼、善于战、勇于胜”的体育传承相契合。这项最具烟火气的民间传统体育运动,正以火力全开的“龙头”效应,画“龙”点睛式地将赛事流量变成城市增量,撬动佛山迎来文旅体全面融合发展,书写龙舟文化新“船”说。
击水兴波处,最见佛山魂!作为被岭南水网深情滋养的千年古镇,佛山因有西江、北江及其支流水道、河涌流经,具备得天独厚的水乡生态。自古以来,人们依水而生,倚涌开村,世代延续扒龙船、赛龙舟的传统,活态未断的龙舟文化传承至今。如今,龙舟早已超越一项纯粹的体育竞技运动,成为深植于城市血脉的文化基因,更像是一次集体记忆的唤醒仪式。正如粤港澳数字非遗龙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邓海鹏所言,佛山龙舟蕴含着“争先奋进,赛龙夺锦,宁可煲烂,不可扒慢”的文化内核,体现了敢为人先、勇往直前、同舟共济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佛山人民,也成为佛山龙舟文化的重要内涵,是“龙舟之乡”的灵魂所在。
如今,佛山以叠滘龙船漂移大赛为核心,联动各区各镇街开展全域龙舟赛事,让佛山龙舟实现破圈,真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火爆全网的南海“龙超”在升级后构建五区联动、分站赛加总决赛的全新模式,成为正在崛起的现象级IP赛事。而叠滘龙舟赛事传播量超63亿,“请到佛山飙龙船”线亿,佛山龙舟一路破浪前行,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佛山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佛山将以十五运会为媒,高效串联体育赛事、民俗非遗、美食休闲等多维资源,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共襄竞渡盛举,让人们沉浸式感受佛山这座城市传统与现代、竞技与休闲、美食与美景的交响共鸣。全力升华佛山龙舟文化的品牌新高度,让承载岭南文脉的全民盛事再绽新颜,让承载龙舟精神与乡愁记忆的桡桨,划出“敢为人先,力争上游”的同心圆。佛山人正在让赛事流量变成消费增量,立体化地实现“龙舟+”产业链的闭环模式,勾勒出佛山文旅发展新蓝图。
家族三代生产龙舟,并以龙舟文创破圈漂洋出海,佛山龙舟协会会长陈啟光与龙舟打了30年的交道,他目睹了佛山龙舟从划传统龙演变成丰富多彩的现代龙,他是佛山龙舟文化传承古韵新风的亲历者,也见证了这条船从水上工具变迁为带飞佛山文旅的水上盛宴。谈到佛山龙舟的深厚底蕴和炽热氛围,陈啟光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感叹道:“在佛山,有水域的地方就能看到龙舟的影子,就能听见鼓声!”
陈啟光:佛山龙舟已经打破了传统玩法,从二月二“龙抬头”开始,赛事一直持续到年底,通过全年赛事体系打破传统节庆限制。例如F3龙舟超级联赛(龙超)覆盖五区,全年55场赛事从年初持续到年尾。从地域联动来看,南海区叠滘龙船漂移、西樵“半山扒龙船”等特色赛事已形成差异化布局,吸引四面八方的来客来佛山感受龙舟文化。全民参与则通过体验活动来实现,如九江龙舟训练基地提供龙舟教学、点睛仪式等互动项目,更有外籍人士Michael加入叠滘龙舟队,成为首位外籍“扒仔”,展现佛山龙舟文化的包容性。
陈啟光:佛山龙舟文化推广呈现多样化、全方位的布局。首先是传统仪式活化,盐步老龙593年礼俗、龙眼村“百龙点睛”等非遗仪式保留文化根脉。其次是现代传播赋能,叠滘龙船漂移通过全球直播(覆盖10个国家、短视频平台流量超15亿和播放量200万的纪录片《叠滘龙船漂移》)实现破圈。最后是文化地标实现联动,顺德龙舟博物馆以龙舟造型融合桂畔湖景观,九江龙舟冠军博物馆陈列400余枚奖牌,高明龙舟博物馆开设研学基地,千灯湖活水公园新文化广场作为赛事“第二现场”,融合美食市集、消费补贴等,日均接待超2万人次。此外,九江训练基地提供专业教学,叠滘常态化夜光龙船训练吸引市民围观,这些都是佛山龙舟文化深厚底蕴和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羊城晚报:佛山叠滘龙舟漂移、“龙超”成为现象级IP,您认为破圈的核心关键是什么?
陈啟光:佛山叠滘“水上F1”赛道(S弯、C弯)和高难度技巧(漂移、倒挡)是全国唯一,兼具竞技性与观赏性,具有独特性。在运营上具有创新思维,规范化赛事管理(如4天4赛直播)、企业赞助和自媒体激励(设置服务驿站奖励优质内容)形成传播合力。最后则是全民共鸣,从村民自发参与到游客“霸位”观赛,赛事成为凝聚乡情、展现城市精神的载体。
羊城晚报:作为亲历者,你眼中的佛山龙舟在赛事规模、推广、文化传承等方面,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陈啟光:在赛事规模上,佛山龙舟已从村级赛事发展到全国性的“龙超”,参赛队伍从几十支增至逾百支,观众也从万人到全网35亿人次。其次是推广持续升级,佛山龙舟已从传统民俗的推广,发展到“赛事+文旅+消费”的新模式,如叠滘圩市改造、夜光龙船等创新场景。在龙舟文化传承上,佛山通过博物馆、研学基地、非遗保护项目(如盐步老龙礼俗)等系统性传承,让年轻一代更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陈啟光:首先是城市体育设施全面升级,德胜体育中心改造、世纪莲体育中心焕新,强化了城市办赛承载力。其次是形象跃升,作为群众项目龙舟决赛的承办地,佛山向全国展示了“龙舟之乡”的底蕴,进一步推动了文旅品牌走向国际化。最后是经济带动,赛事期间周边酒店、餐饮收入激增,真正实现流量带动销量。
陈啟光:能够将全国最顶级的龙舟赛事放在美丽的南海丹灶仙湖,我真的感到非常荣幸、非常光荣,这也让“中国龙舟看广东,广东龙舟看佛山”这句话实至名归,也让全国人民通过本次龙舟赛加深对佛山的了解。从竞技层面看,我希望通过这一赛事进一步提升佛山当地队伍的水平,推动龙舟运动走向职业化。我也希望借助群众赛事扩大参与度,让龙舟精神融入城市发展基因。以赛事为契机,完善“龙舟+”产业链,让佛山龙舟真正扬帆出海。
佛山龙舟竞渡穿越千年,从祭祀仪式到全民庆典,既是岭南文化的活态传承,也是城市精神的独特表达。在抑扬顿挫的鼓声中,个体融入集体实现人船合一,整齐划一的划桨动作,是力与美的具象表达。传统与现代在水面上完美交融,展现了佛山人奋勇争先的文化基因。佛山龙舟文化源远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流长,在历史传承中历久弥新,更蕴含着佛山龙舟的人情温度和城市底色。如何挖掘佛山龙舟文化的深层内涵,粤港澳数字非遗龙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邓海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期待。
邓海鹏:中国是龙舟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龙舟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世界龙舟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而广东地处岭南水乡,水系发达,龙舟文化传承千年,赛事众多,龙舟运动开展得十分兴盛,是中国龙舟的典型代表。
佛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具体体现在文化底蕴深厚,佛山是岭南水乡,龙舟竞渡历史悠久,孕育了丰富的龙舟文化,如龙眼点睛、龙舟说唱、龙潭龙母诞等习俗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大量与龙舟相关的书籍、故事等,让龙舟文化深入人心。其次是群众基础广泛。在佛山,龙舟竞渡不局限于端午佳节,一年四季都有大大小小的村居龙舟赛、镇街龙舟争霸赛等,是全民参与的体育运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三是赛事成绩优异,佛山拥有多支实力强劲的龙舟队伍,如顺德乐从罗浮宫龙舟队、九江双蒸男子龙舟队等,他们在国家级、国际级龙舟赛事中屡获佳绩,夺得众多冠军,为佛山龙舟赢得了极高声誉。
最后是赛事品牌影响力大,佛山举办的龙舟赛事规格不断提升,如2024年第一届F3龙舟超级联赛总决赛,吸引了媒体和大众的高度关注,进一步提升了佛山龙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羊城晚报:如何让佛山龙舟的传统与现代、民俗与竞技相融合,实现龙舟文化更为广泛的推广?
邓海鹏:可挖掘龙眼点睛等民俗仪式的文化内涵,将其融入现代赛事开幕式等环节,保留传统韵味。进一步开发“龙舟漂移”等体验项目,结合文旅打造沉浸式赛道,吸引大众参与到扒龙舟的运动中来。培育F3龙超联赛等专业赛事IP,传播竞技魅力,同时推动龙舟进校园、进社区,让传统民俗与竞技体育通过文旅融合、赛事升级、全民参与实现共生推广。
羊城晚报:十五运会龙舟决赛首次来到佛山,佛山在承办龙舟赛事方面有哪些经验?
邓海鹏:佛山承办龙舟赛事经验丰富,曾举办过中国龙舟大奖赛、叠滘龙船漂移大赛、2024年第一届F3龙舟超级联赛等大型赛事。赛事策划上注重体系化,融合岭南民俗与文旅元素,宣传上采用多媒体直播等方式,全方位展示赛事的魅力。赛事组织上保障严密,有专业裁判团队,精细化完善水上救护、交通管制等工作。
羊城晚报:如何借助十五运会龙舟决赛的举办,让佛山龙舟这张体育名片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邓海鹏:十五运会龙舟决赛的举办,将再一次点燃佛山龙舟的关注热情,对于佛山龙舟赛事的知名度,促进赛事体系完善与产业发展,都将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希望借助十五运会龙舟决赛举办的东风,让佛山独具魅力的龙舟文化和龙舟文旅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民俗活动真正融入赛事环节,以龙舟精神契合全运拼搏精神,实现文化与竞技体育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