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娱乐(NineGameSports)官方网站-娱乐传媒风向标

时事开讲第234期“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新年俗-九游娱乐VR
九游娱乐VR-虚拟现实与数字视觉综合服务专家

九游娱乐VR

News九游娱乐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九游娱乐资讯 > 企业新闻

时事开讲第234期“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新年俗

发布日期:2025-02-12  浏览次数:

  2024年12月,春节庆祝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各地博物馆推出系列展览和活动庆祝。

  2.浙江全省各级公共博物馆推出200个展览和392个活动,非国有博物馆和乡村博物馆也策划推出系列展览。

  3.北京各博物馆推出4个系列、175项展览和文化活动,中国工艺美术馆的“过年——春节主题展”展示了120余项与春节相关的非遗代表性项目。

  4.除此之外,全国大部分博物馆在春节期间实行“过节不闭馆”,还有相当一部分博物馆推出延长开放时间、演出活动加场等举措。

  5.博物馆越来越好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00多个,排名全球前列。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迎接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各地博物馆纷纷推出了一系列“年味”十足的新展览和活动,以独特的方式庆祝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博物馆里过大年”正在成为新年俗。

  在浙江,全省各级公共博物馆推出“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展览200个,活动392个1889场次。同时,全省非国有博物馆和近1000家乡村博物馆也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展览,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独特的文化魅力。春节假期,杭州市备案国有博物馆及乡村(社区)博物馆共接待86.13万人次;宁波博物馆《东方的起点——宁波与西安:海陆丝绸之路跨时空对线万人次,带动馆内文旅消费增长38%。

  在北京,各博物馆以“文物告诉你 何以中国节”为主题,联手推出4个系列、175项展览和文化活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过年——春节主题展”中展示了120余项与春节相关的非遗代表性项目。1月28日至2月4日,北京地区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239万人次。文创销售量近10万件(套),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国博的“凤冠冰箱贴徽章”、故宫博物院的“故宫特色匾额冰箱贴”等文创再度登上热销榜。

  在南京,南京博物院推出了“在南博过大年”系列活动,涵盖15场专家导览、156场趣味活动、113场夜游活动等。

  秦皇岛博物馆举办了新年音乐会、新春音乐会等展演活动,让观众在欣赏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除了除夕当天外,全国大部分博物馆“过节不闭馆”,还有相当一部分博物馆推出延长开放时间、演出活动加场等举措,如湖南博物院、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等延长开放至20时,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延长开放至21时,湖北省博物馆的编钟演出增加至每日5场。

  当我们选择走进博物馆,去寻找新春的喜悦时,一种全新的仪式感和文化年味,正在形成。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显性表现,它的出现顺理成章,折射出的是物质丰裕时代的精神觉醒。

  所谓民俗,是人们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文化事项。它有较稳定的固定模式,但同时也是流动的、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发展、历史变迁而不断地改变着,与时俱进。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发生改变,求得生存和发展。

  就好比年俗,我们现在过年,认同的传统年俗有祭祖、放烟花爆竹、贴春联、逛庙会、守岁、发压岁钱等等许多种,而这些,并不是在“年”这个节日自殷商诞生时便都具备了,而是在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增减而来。比如上溯商周,便有了过年祭祖的风俗,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放爆竹最早记录于南朝梁代,贴春联在宋代开始流行,出现最迟的过年习俗是明代开始的“送财神”。

  实际上,这一新年俗的起源,早在近20年前便已见雏形,这正印证了风俗形成的潜移默化与日渐成熟。

  2004年,内蒙古博物院在春节期间开展教观众写春联、剪窗花、踩高跷、扭秧歌等,当时主要是丰富博物馆的参观内容,增加节日气氛;到2008年左右,贺岁展开始在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出现。各博物馆以中国传统生肖文化为主题,以馆藏品为依托,结合动态演示项目和数字化多媒体互动办的展,形式新颖,让大家看到了现代展览的新模式。当时,首都博物馆首先打出了“博物馆里过大年”的牌子,农历新年系列展第一回“乡土·乡俗·乡情——老北京传统节令风情展”一时红火。

  随后,全国各地博物馆都开始了“博物馆里过大年”的主题展,比如南京博物院以“中国牛”开始了生肖系列展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始举办“成都金沙太阳节”等等。逐渐的,从最初的生肖展,延伸至对节庆民俗文化的介绍和历史追溯;内容策划和互动项目也逐渐丰富,不断地加入各种互动节目,观灯、烟花、美食、非遗技艺、演出等形式花样翻新,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可以参与其中。

  从最初粗糙的摆盘式展览,到现在的大型3D式全方位丰富多彩的展览,从十几家博物馆的星星之火到全国博物馆的全面参与……如今,跨年展览在展览类型上涉及古今中外,节庆板块成为博物馆全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博物馆贺岁档,也如电影贺岁档般,成了过年的必备项,博物馆也融入了社会和百姓生活的,也成了许多人的春节游乐必选项。

  博物馆越来越好看,爱去博物馆的人也就越来越多,近些年的博物馆热,让许多人都深有感触。

  暑假时的研学热让博物馆人头攒动,一度成为“约不上的博物馆”,像中国国博、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高热门博物馆,预约门票要拼手速、运气,抢到票的人都犹如中彩般兴高彩烈,要发朋友圈炫耀一番;甚至还出现了倒卖博物馆门票的“黄牛”,展览开始享受顶流明星待遇。火爆景象太甚,以至于2023年时,国家文物局首次针对暑假博物馆的热门情况,发布了《关于加强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应对热门场馆“一票难求”以及“黄牛”囤票、倒票等情况,并且建议各博物馆通过适当延长开放时间等方式,更大限度满足公众参观需求。

  限流、分时、云上展……各博物馆拼命挖掘着潜力,尽最大可能接纳参观者。许多博物馆延长了开放时间,将闭馆时间推迟到了晚上9点。杭州的17个博物馆甚至为此打破了周一闭馆的国际惯例,周一开放、周二闭馆,与其它博物馆错时开放。

  这样的做法一直延续至今,在今年春节,全国各大博物馆都纷纷实行“过节不闭馆”,有的还延长了开馆时间,比如浙江博物馆之江馆区便延长至晚9时才闭馆,以方便大家参观。博物馆的受欢迎可见一斑。

  中国博物馆的建设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的需要而不断提升,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00多个,排名全球前列。国家9部委发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带娃看展这件事,最初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有的是因为教育部门规定,学生要完成“第二课堂”的研学,所以临近期末的几个周末,博物馆大厅里的“第二课堂”打卡机前,排满了长队,许多孩子都是来刷一下卡便转身就走;有的是父母觉得看博物馆可以帮助学习,一些研学团也是为了迎合这类需求而设。而现如今,随着各种展览的好看、好玩、有趣,枯燥说教式的面貌逐渐改变,真心热爱看展成了自发的行动。它让看博物馆这件事开始逐渐成为孩子们的日常,也使“博物馆是一所社会大学”的意义得到了充分发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是历史的延续,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博物馆中过大年”真正成为民俗的时候,是一件大幸事。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13674585986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3566955200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